15:00 pm.
瀛坤所高級合伙人紀俊毅律師帶來題為《走私案件辯護難點與策略》的主題分享

瀛坤所高級合伙人紀俊毅律師
1、通關走私的主從犯

紀俊毅律師點出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法院仍認為貨主是走私犯罪的主要和最終獲利者,不宜認定為從犯。即使是被動型的“包通關”走私,對于單一貨主來說,攬貨者獲利并不多,主要是走量,走私必然是多個環節的行為配合才完成,核心是判斷哪個實行行為對走私犯罪的完成起到決定性作用。
2、繞關走私的主從犯

繞關走私的參與者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組織者,比如老板、船東等,一般都認定為主犯;一類是受雇傭的船上人員,通常追究刑事責任的包括管事、船長、輪機長,其他船上人員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實際中管事一般代表船東上船監督,起到指揮航行路線和現場交涉的作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不能認定為從犯;而輔助人員,比如跑腿的馬仔等等,這些比較好認定為從犯。

二、“既未遂之辯”
走私犯罪案件以單位犯罪居多,單位犯罪的責任主體除了單位中外,還包括單位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紀俊毅律師提出,在實踐中,爭議較大的是單位犯罪中要不要區分主從犯問題,特別是對于數額較大的走私犯罪,如果沒有從犯的法定情節,很難降檔適用緩刑。一種觀點認為,主從犯是針對共同犯罪而言,單位內部的責任人員之間不是共同犯罪,而且之所以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是因為他們在單位犯罪都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宜區分主從犯。

三、“核稅之辯”
繞關走私的,監管現場查獲,認定為既遂。這里的監管現場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監管區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規定的海關對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實施監督管理的場所和地點要大很多,凡是還敢具體行使監管執法權力的現場都視為《解釋》規定的海關監管現場,包括未申報通道、海關錨地、監管海域等。
通關走私的,申報行為實施完畢,認定為既遂。但要注意,申報行為完畢只是認定為走私既遂的一個方面,申報行為未實施完畢即在監管現場查獲同樣認定為犯罪既遂。
后續走私的,按照境內銷售或者申請核銷實施完畢,認定為既遂。注意這里是申請核銷,而不是實際騙取核銷。
郵寄走私的,參考前述申報行為實施完畢的認定標準。
對律師而言,對涉稅額能否進行有效辯護,是關乎罪與非罪、量刑輕重,更是關乎罰金多少。紀俊毅律師將在實務中將這些方面總結成幾種辯點
(一)成交價格之辯
(1)核稅的“成交價格”不等于“貨物價值”,還包括價格調整因素;
(2)傭金不能簡單看合同名稱或費用名稱,而是要看收取者在交易中發揮的是作用,如果能靠到“購貨傭金”,可以大膽的主張剔除,但是看傭金本身界定很模糊,需要和辦案部門溝通。
(3)能區分出來的起卸后的費用要從實質合理性原則出發,比如國內運輸、清洗、調試等費用不應計入計稅價格。
(二)稅率之辯
每一個稅目根據歸類、原產地等情況不同,存在最惠國稅率、特惠稅率、協定稅率、普通稅率及暫定稅率等多種稅率,個別稅目還有貿易救濟稅率、配額稅率、滑準稅率、復合稅率、季節稅率適用的可能。同一類貨物適用不同種類的關稅稅率會導致應繳稅額的極大差異。所以,稅率之爭往往會對定罪量刑產生絕大的影響。
16:00 pm.

瀛坤所高級合伙人張雄飛律師
一、涉外刑事犯罪的背景和概述

中國目前的外國人占比較低,鑒于目前全球化背景和國家移民管理局組建后的移民科學化,未來外國人入境的絕對數量將呈上升趨勢,而這也必然導致涉外刑事犯罪案件將增加。涉外刑事犯罪案件將越來越復雜化。

二、涉外刑事辯護的若干實踐問題
1、委托問題
張雄飛律師指出,在華外國人與中國人有親屬關系的,委托程序相對較為便捷;但在華外國人的境外近親屬委托手續則較為繁多困難。雖然使領館辦理委托手續并不存在法律障礙,但在實踐中適用較少;當出現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情況時,人民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
2、涉外刑事辯護的會見問題
當涉案的在華外國人被羈押后,由于不了解中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同時因存在語言障礙和生活習慣差異會增加很多額外的困難。辦理此類案件的辯護律師簡單通過翻譯很難達到較好的溝通效果,由此可見翻譯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
3、涉外刑事辯護的證據認定問題
張雄飛律師認為:在華外國人犯罪的案件中,存在語言翻譯等特殊性,往往給偵查取證帶來很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且涉外刑事案件境外證據的取得和認定較為困難。
由于在中國和外國的法律制度當中,對涉案人員的羈押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國內對涉案在華外國人的取保候審和緩刑也與本國犯罪嫌疑人區別適用。

三、涉外刑事辯護的若干實踐問題的完善建議
在涉外刑事辯護的委托問題中,建議區分案件,簡化涉案在華外國人家屬委托的手續(與一線辦案人員溝通);對于取得境外公證、認證手續時間較長而難以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律師可以建議由涉案在華外國人國外家屬去尋求使領館幫助來解決委托難問題。
在涉外刑事辯護的會見問題上,建議充分告知當事人的權益和律師的辯護權;在會見過程中,向當事人解釋相關權利,并對辯護過程進行充分演練;需要對涉案當事人的宗教、文化、飲食等特殊情況進行了解;加大對涉外刑事辯護法律援助的投入和培訓。
面對涉外刑事辯護的證據認定問題,張雄飛律師建議與本地高校外文學院合作,建立涉外刑事翻譯專家庫以避免發生因翻譯不當導致非法證據或瑕疵證據的情況;需要適用境外證據的,主要通過申請司法協助來解決。
最后,張雄飛律師總結到:中國當前的在華外國人絕對數量并不多,因此涉外刑事辯護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一帶一路”戰略推動的國際化背景下全球化發展和大量外企和外國人的涌入,使外國人入境絕對數量上升,導致涉外刑事犯罪案件將增加。同時涉外刑事犯罪案件將越來越復雜化。
課程分享結束之后,兩位講課律師與瀛同所刑事辯護與犯罪預防專業委員會的青年律師進行了業務交流,在針對服務方案問題上,紀律師指出可以多利用科技手段,例如通過案件演示文稿將服務方案可視化,為將項目進行分區剖析,為客戶提供有形的服務方案等。
張雄飛律師在被提及做刑辯律師的初心時表示:刑辯具有特殊性,在很多程度上民事案件可能更多涉及的是一些利益糾紛,金錢糾紛等,刑事案件關注的則是人的自由與生命,是人的基本權利。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刑事等于說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最后底線。所有的矛盾沖突歸根到底最大的底線就是刑事,例如經濟糾紛中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就是刑事指控。
參會的律師們表示,通過此次分享交流會,進一步了解刑辯與涉外業務,更加明確了作為律師的初心,明確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